在现代这个仪式感泛滥的时代,你是否想过,那些不需要大红花和绶带的告别场景,是如何承载情感的呢?45年前,连队的战士们就是这种简单却充满深情的告别方式,送走了他们的战友。
今天,关上电视机,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幕:退役军人胸佩大红花,肩披绶带,战友们深情相拥告别军营。每个军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离别仪式。可是谁记得当年,没有豪华的仪式,没有记者闪光灯的护送,战士们是怎么相互告别的呢?
45年前,在安徽嘉山县的山沟里,没有一丝华丽的装点,只有朴实无华的情感流露。早上,一碗热腾腾的鸡蛋肉丝面,就像是一场庄重的送行宴,全连排着队欢送老兵,彼此拍着肩头,互递话别。老战友之间一分一毫的情谊,就这样的平凡告别中被深深铭刻。
再来看看告别的日子。对于家住偏远地区的退伍老兵,他们的回家告别是如何进行的呢?基层部队安排专车护送,甚至让战友一直背行李到火车门口。你可以说这是为了彰显军队的“效率和体贴”,不过,带着泪水送战友登上火车,这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体现,更是承载着一种感动与誓言。
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仪式,究竟有何魅力?通过简朴的欢送和细微的帮助,老兵们在回忆中寻找到了曾经共度的温暖时光,那是内心深处珍贵且感人的一笔。
这不禁让我们思考,如今这些“仪式感”泛滥的社会活动中,又有多少是真正在乎彼此的情感流露呢?
老兵们的依依惜别,成了一种纯粹的友谊象征,仿佛用心和力气握手能够将彼此的牵挂传递天涯。当火车驶离,心中那一份儿情意却未曾。
那么,在这个追求情感真实的年代里,我们应该如何去承载这种纯净的情感呢?在45年前的那些潮流中走出来的精致感动,又是否还能在今天找到新的诠释方式呢?在你我的生活中,又能否有一次如同他们般温暖却淡然而感动的告别?
